为了给广大有意参加“曾益慧创杯”的师生提供更多经验和帮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中山大学陈翔老师带队参加比赛的经验分享。陈翔老师在带队参赛期间积累了非常多的实战经验,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此次演讲,陈老师将从一个更大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他带队参赛的初衷和方法,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到今年参赛队伍取得好成绩!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曾益慧创视频号查看视频版分享。
1.带队参加集创赛的原因
陈翔:希望通过参加集创赛,打开学生对专业的狭隘的认知,吸引更多专业的学生来关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达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泛在多样性”和广普的效果。大家也可以看到,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我们学校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大家的投入度都在增加。因为我知道,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要告诉学生,只要把基础打好,无论是微电、光电、通工的专业,最后都能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行业,这件事是要赶早,但赶早不代表要赶早把专业细分到每个专业的分支上,要让更多的专业(不局限于电子信息专业)去了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的技术,并愿意来学,让学生参加集创赛就是“泛化”专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2.如何吸引学生参赛
陈翔:用“梦想板”去吸引、牵引更多专业的人,主要的是要告诉大家集创赛不仅是集成电路专业的比赛,而是可以统领当前EE工科特色鲜明的集成、系统训练,不分微电、光电、电子、通工,没有什么“软、硬”强行分割,EECS都在这里!通过比赛可以看到,我们中山大学参与的2021年和2022年集创赛的专业构成基本覆盖了所有IT专业,这里尤其是要强调有计算机的同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既可以参加集创赛中EDA的、或者说叫算法的比赛,他们也可以参加设计赛项,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来看见“泛集成电路”,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人才培养和工程师培养的一个起点。
3.参赛亮点
陈翔:这些是我带队参赛获得的一些成绩,其中一个参赛的亮点是2021年带队参加曾益慧创杯的三个女生,她们都是通工专业的,拿一等奖的时候才大学二年级,当然他们懂模电、数电,那如何发挥她们的特长去做集创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别的同学按照手册将相应的测试流程走完,但是作为一个通信专业出身的学生,他们学了信号与系统,他们会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信号与系统的分析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参赛过程中注入更多的通信专业的特色,使得她们对系统的理解,能够嵌套在比赛当中的案例设计里面去。事实上,她们确实也成功了。
4.获奖情况
陈翔:从2020年到2022年,大家可以看到中山大学的名次一直都在榜单上,从一开始不起眼的榜末到现在的第六和第八位。对于很多优势高校来说,这不算什么 ,但是对我们急需要打通ITer→ICer、培养更多ICer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激励来告诉我们这个方式是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这个产业链条里来的,想告诉大家从ITer→ICer没有障碍,我们更希望你在IT的熏陶下成长为更合适的IC产业的从业人员。
5.展望与期待
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未来的路还很长,依靠单一学科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这么大产业的全面人才培养的条件的,尤其我们老师,必须从自身开始做起,我们自己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视野和勤奋的付出 ,才有可能用这个方式去共同灌溉属于“集成电路”的未来之花!
经验总结
打破专业壁垒,达到人才培养的“泛在多样性”
将专业知识与集创赛相结合,发挥学科交叉优势
打通ITer→ICer,让更多人参与到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链条中